2020-04-10

親情與身體自主權的拉扯

親情與身體自主權的拉扯─姊姊的守護者電影與原著討論

「電影與文學研究社」下學期第二、三次社團活動


這兩次上課,我們看了原著改編的同名電影「姊姊的守護者」並進行了討論。這是一部極有討論性的小說(電影),做為小妹的安娜是為了拯救罹患血癌的姊姊而經過基因配對後出生的,從一出生就開始捐臍帶血、捐骨髓、一路當姊姊的捐贈人到了13歲,姊姊因為腎衰竭需要安娜捐腎。安娜為了捍衛自己的身體自主權,她找上了名律師坎貝爾來幫她打這場官司,被告正是曾為律師的媽媽,一場家庭風暴也由此展開...

小說以每個人的獨白拼湊出故事的背景、每個人的立場與心境;電影也部分採用這種方式,讓不同場景由不同角色的旁白展開。但由於小說將近400頁,電影時間有限,很難將所有書中內容呈現,且過多的旁白也會影響電影節奏,故電影刪除了部分書中角色,對出場人物的描寫也侷限在編劇與導演認為必要的部分,當然,不能說好或不好,單就電影來說,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但若先讀過原著再來看電影,難免覺得有點少了什麼的感覺。


而電影與小說最大的不同,在結局的改編上。

不管是小說或是電影,大家都認同媽媽最重視的就是姊姊,安娜的出生就是為了救姊姊,其他的家人在姊姊有事時也會被放在一邊,媽媽的世界就繞著姊姊打轉。

原著小說中,安娜雖然打贏官司,但在前往醫院找姊姊途中發生嚴重車禍腦死,就按最早的安排移植腎臟給姊姊,姊姊也奇蹟似的活了下來,過著正常的生活。

電影中,官司打贏,家人間的心結解開,姊姊在媽媽的懷中病逝。

不管是姊姊還是安娜,都是一個女兒的消逝。媽媽會比較喜歡哪個結局呢?而身為讀者(觀眾)的我們又比較欣賞哪個結局呢?


這次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我們第一次採用遠距線上上課的方式進行社團活動,大家沒有聚在一起,討論的氛圍也少了許多,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大家下次上課能齊聚一堂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